別離,是生命的重要課題。


雖然,終究要分離,或許無緣再見;但是,在有生之年,

只要還記得昔日的點點滴滴,它們就不會失去。
 
三天兩夜的露營活動,在深秋的寒風冷雨中劃下了句點。

結束道別的時刻,協助籌劃的師長們,大大的鬆了一口氣,

慶幸一切都平安順利;然而,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,

要與這段期間朝夕相處、甘苦與共、熱心的帶領課程的教官,

就此分道揚鑣,卻是一件心酸、艱難的事。

 

南朝才子江淹在《別賦》中:「黯然銷魂者,唯別而已矣」

一語道盡了別離之苦。對此,成年人尚且心煩意亂、手足無措,

更何況是生澀荒疏、少不更事的孩子呢!在當下,

原本青春叛逆的他們,有的懵懵懂懂、不明就裡;有的不動聲色,

作鎮定狀;有的卻掩面啜泣、悲傷不已。這樣的情景,

確實令人動容,但是,一側旁觀的自己,不禁在內心獨白:

天下無不散的筵席,曲終人散後,還是得繼續未完成的旅程;

而別離,是生命的重要課題,相信在反覆的練習之後,

必定能夠在其中有所領悟、有所成長,學得自處自適的智慧,

孩子們!勇敢而溫柔的說再見吧。

 

曲終人散後的場景,盡是淒清、寥落,平添徬徨惆悵、

叫人心神不寧。然而,弔詭的是──它卻常常如影隨形、

悄然而至。一時的偶然邂逅、三天的盡情歡聚、經年的同窗相伴、

半生的結緣相知,或者是一世的纏綿相守,

都無法倖免於終究要面對曲終人散的宿命。那麼,

該如何善解這道關卡難題,就成了每個人無可規避的功課。

仔細思量推敲,這件事沒有捷徑,更欠缺秘訣,

非得要在一回又一回的聚合離散中,去經歷、去體會。

而瞭解了其間的天命與因緣,或許能夠舒緩曲終人散後的悲情傷懷。

 

人生無常,生命的本質在於變化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

有次曾經問隨行的弟子說:「你們知不知道,

人生究竟有多長?」有個弟子回答:「五十年。」

佛陀說:「不對。」其他的弟子陸續說出「四十年」、

「三十年」、「二十年」等等答案,但佛陀總是搖頭。

最後,有位弟子請示佛陀說:「人生是不是只在一個呼吸之間。」

這時,佛陀才微笑點頭。無常迅速,只在呼吸之間,既然如此,

那麼,對於世間的聚合離散,又何足癡癡眷戀、斤斤計較呢?

 

明白了這個道理,隨順因緣、把握當下,應可奉為努力以赴的指標。

經典中有一段記載,佛陀的回答十分耐人尋味,問:「世尊,

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?」 答:「不滯留也不掙扎,

我便渡過暴流。」再問:「但是世尊,你是如何辦到的呢?」

再答:「當滯留的時候,我下沉;而當掙扎時,則被水捲走。

因此,我是因為不滯留也不掙扎,而渡過暴流的。」由此可知,

佛陀所示現的是活在當下、隨順因緣的態度,

而我們若能時時在自己的心念與行為上觀照,

便不致於為表象所繫縛、纏擾了。

 

最後,有一則小啟示,要告訴孩子,也要提醒自己:

「一片葉子落下來,因為它是自然的一部分。就像葉子落下了,

但樹仍然挺直著;當樹倒下的那一天,生命依然持續著;

春天的時候,落葉不會再回來,可是生命一直都在。」雖然,

終究要分離,或許無緣再見;但是,在有生之年,

只要還記得昔日的點點滴滴,它們就不會失去,那麼,

即使在曲終人散後,你也可以安然自在的溫燖回味,

那曾經有過的真摰與美好。


作者﹕方靜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*阿謙* 的頭像
    *阿謙*

    *好文章蒐藏櫃*

    *阿謙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